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一、概述
面癱是針灸科的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俗稱“吊線風”、“口角歪斜”。祖國醫學認為屬于面癱的范疇,病因是由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運行失常、氣血不和、經脈失于濡養、縱緩不收而發病。面癱病相當于西醫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二、診斷
1.中醫診斷要點:參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灸學》(石學敏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處的疼痛或發熱。
(2)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松弛、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口角下垂,不能蹙眉、皺眉、露齒、鼓腮和吹口哨,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
(3)肌電圖可表現為異常。
證候診斷:
風寒襲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兼見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襲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繼發于感冒發熱,或咽部感染史,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風痰阻絡證: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顏面麻木作脹,伴頭重如蒙、胸悶或嘔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膩,脈弦滑。
氣虛血瘀證: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時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2.類病鑒別
中風病是由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脈之外,以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甚至忽然昏仆為主要臨床表現。
3.西醫診斷要點:參考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第五版《神經病學》(王維治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⑴病史: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⑵表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可伴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
⑶腦CT、MRI檢查正常
臨床分期標準
早期(急性期):發病開始至15天;
中期(恢復期):16天至6個月(面肌連帶運動出現之前期);
后期(聯動期和痙攣期):發病6個月以后或面肌連帶運動出現以后期。
分型標準
病位、病損程度分型:根據面癱的程度及面癱同時伴發的其他癥狀的不同,將面癱分為單純型面癱和復雜型面癱以及完全型面癱和不完全型面癱。
單純型:單純面部表情肌萎軟無力,額紋變淺或消失,舉眉不能;眼裂增大及不能閉眼,閉眼則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溝變淺;唇峰偏向對側,口角下垂,甚則流涎;不能露齒、不能鼓腮、不能閉嘴,閉嘴則口角歪向對側。
復雜型:
⑴ 具備單純型表現:單純面部表情肌痿軟無力,額紋變淺或消失,舉眉不能;眼裂增大及不能閉眼,閉眼則露白睛;鼻翼下垂、鼻唇溝變淺;唇峰偏向對側,口角下垂,甚則流涎;不能露齒、不能鼓腮、不能閉嘴,閉嘴則口角歪向對側。同時具備以下⑵和⑶或⑶的一些癥狀和體征:
⑵ 患側頭脹,耳后、乳突部疼痛,耳鳴、重聽,舌不辨五味,流淚,甚則耳道、耳甲、面部皰疹。
⑶ 后期可能出現連帶運動,即閉眼則口角歪向癱瘓側,張口或閉口則同時出現閉眼;癱瘓側流淚;進食時出現患側流淚和面部流汗;面肌出現萎縮;眼瞼、面頰、口角肌肉震顫、跳動或抽搐等癥狀。
完全型面癱:病側面肌全部癱瘓。
不完全型面癱:病側部分面肌癱瘓或面肌癱瘓不完全。
臨床可分出四種類型:
⑴ 單純型完全性面癱
⑵ 單純型不完全性面癱
⑶ 復雜型完全性面癱
⑷ 復雜型不完全性面癱
4.鑒別診斷
(1)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可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但常為雙側性,絕大多數伴有其他顱神經及肢體對稱性癱瘓和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等。
(2)橋腦損害:橋腦面神經核及其纖維損害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常伴有橋腦內部鄰近結構,如外展神經、三叉神經、錐體束、脊髓丘系等的損害,而出現同側眼外直肌癱瘓、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交叉性癱瘓)。見于該部腫瘤、炎癥、血管病變等!
(3)小腦橋腦角損害:多同時損害三叉神經、位聽神經、同側小腦及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痛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癥狀,稱“小腦橋腦角綜合征”,多見于該部腫瘤、炎癥等。
(4)面神經管鄰近的結構病變:見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底骨折等,可有相應的病史及臨床癥狀。
(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見于腮腺炎、腮腺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等。除僅有周圍性面癱外,尚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
三、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案
(一)辯證論治
早期(急性期)
治則:驅風祛邪,通經活絡。
取穴及刺法
ⅰ急性期:循經取穴,四肢和頭部外周穴位。
第一周:采用循經取穴針刺取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選用φ0.25-0.30×30-40mm毫針,針刺0.8~1寸,百會平補平瀉,風府、風池、合谷瀉法,太沖補法。
ⅱ亞急期:循經取穴、頭部及面部外周取穴。
第二周:采用循經取穴配用局部頭、面部外周穴位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健側或雙側),刺法同前。神庭、太陽、下關、翳風、巨髎。選用φ0.25-0.30×30-40mm毫針,針刺0.8~1寸,平補平瀉手法。
配穴:舌前2/3味覺喪失加廉泉;聽覺過敏加聽宮;風寒者加風池、列缺;風熱者加曲池、尺澤;氣虛者加足三里;血瘀者加膈俞;血虛者加血海;熱毒者加至陽。
第一周后風寒性病性可以采用艾灸,具體方法見灸法;第二周后如果癱瘓面積松弛,萎弱,可以使用電針,具體方法見電針。
②中期(恢復期):
治則:活血化瘀,培補脾胃、榮肌養筋。
取穴及刺法:循經取穴、頭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線法取穴。
采用循經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陽、下關、翳風、足三里、內庭,選用φ0.25-0.30×30-40mm毫針,針刺0.8~1寸,神庭、太陽、下關、翳風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內庭采用補法。
面癱局部取穴針法。三線是指:從神庭、印堂、水溝至承漿,這些穴位在人體面部正中線上稱為中線;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在面前旁正中一條線上,稱為旁線;太陽、下關、頰車在面部側面的一條線上,稱為側線,始終以三條基本線上的穴位為主穴。眼瞼閉合不全取攢竹、魚尾穴,鼻翼運動障礙取迎香穴,頦肌運動障礙取夾承漿穴。選用選用φ0.25-0.30×30-40mm毫針,針刺0.5~1.5寸,采用平補平瀉、間斷快速小幅度捻轉手法,200轉/分,捻針2min,間隔留針8min,重復3次,共針刺30min出針,每日1次,每周針灸3-5次,15天為1療程,間隔2--3天進行第2療程。治療4個療程。
③后期(發病6個月以上):
治則:培補肝腎、活血化瘀、舒筋養肌、熄風止痙。
取穴及刺法:采用循經取穴配用面部局部穴位,具體方法見中期治療。百會、風府、風池、太沖、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陽、下關、翳風。足三里、內庭。φ0.25-0.30×30-40mm毫針,針刺0.8~1寸,神庭、太陽、下關、翳風采用平補平瀉手法,足三里、內庭、血海、太溪采用補法。若面肌跳動選行間、陽陵泉,采用瀉法;若面肌萎縮則選用脾俞、三陰交穴針灸治療,采用補法;若出現倒錯或聯動,可以采用繆刺法(即在針刺患側的同時配合刺健側)。選穴根據倒錯或聯動部位選用相應的穴位,主要選用太陽、下關、陽白、魚腰、承泣、四白、巨髎、地倉、頰車穴。
面癱側肌肉出現倒錯現象或出現局部出現跳動,除采用繆刺法針刺。尚需艾灸治療。
電針:
適應癥:面癱中期、后期面肌萎軟癱瘓、肌痿無力的治療,若出現面肌痙攣、倒錯等現象不適于用電針治療。
面部穴位可以實行電針治療。每次4-6個穴位,一般以陽白—太陽、下關—巨髎、頰車—地倉三對穴位接電極進行電針治療,陰極在外周,陽極在中心部。波形為連續波,頻率1-2Hz,輸出強度以面部肌肉輕微收縮為度。采用電針時,針刺后直接接電針而不用手法,電針針刺時間30分鐘。
拔罐:
適應癥:面癱風寒型,中期及后期治療。
閃罐治療:
處方:陽白(患)、下關(患)、巨蹘(患)、地倉(患)、頰車(患側)。
操作:選用2號透明玻璃火罐3個和3號透明玻璃火罐3個,用24cm止血直鉗把棉球夾緊,浸潤95%醫用酒精后點燃,采用閃火法,于患側陽白、下關、巨髎、地倉、頰車穴等面頰部處,于每穴位區域將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約1秒鐘,拔上馬上取下,再拔上,再取下,如此不斷反復,每次閃罐5分鐘左右,以患側面部穴位處皮膚潮紅為度。每日閃罐1次,每周治療3-5次,療程以病情而定。
風寒者加風門、秉風拔罐治療;風熱者,加風門、大椎刺絡拔罐治療;熱毒熾盛者,加針瀉豐隆、內庭;曲池,大椎、肺俞刺絡拔罐治療。
6.療程
針灸治療6次/周,14天為1療程,間隔1-2天進行第2療程。
(二)辯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
1.風寒襲絡證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通絡。
推薦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炙麻黃、熟附子、細辛、荊芥、防風、白芷、蒿本、桂枝、甘草等。
2.風熱襲絡證
治法:疏風清熱,活血通絡
推薦方藥:大秦艽湯加減。秦艽、當歸、蟬蛻、赤白芍、金銀花、連翹、防風、板藍根、地龍、生地、石膏等。
3.風痰阻絡證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推薦方藥:牽正散加減。白附子、白芥子、僵蠶、全蝎、防風、白芷、天麻、膽南星、陳皮等。
4.氣虛血瘀證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止痙。
推薦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黨參、雞血藤、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全蝎、僵蠶。
(三)其他療法
根據病情和臨床實際,亦可采用紅外線照射、耳穴貼壓、穴位注射、梅花針等療法。病久不愈可用透刺法,及內頰車針刺治療。
穴位埋線:
適應癥:頑固性面癱,每周在面部埋線治療1次,7次為一療程。
(二)西醫治療原則
1.急性期應采用抗病毒、減輕面神經水腫治療。
2.恢復期以營養面神經為原則。
四、注意事項
1、生活中注意休息、面部保暖、外出檢查時應戴口罩、太陽鏡。
2、忌當風而眠,睡眠時應涂眼膏、防止角膜炎,洗漱忌用涼水。
3、飲食清淡易消化軟食,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膩,戒煙酒。
4、注意多閉目休息,防止眼疲勞。
5、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